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备考推荐:2018年河南教师招聘考试协议班
点击进群:518488696 河南招教交流群(群内定期分享招教资料、发布考试新信息)
一、总结归纳
每一节课都有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但知识与知识间又有着很强的系统性。因而教师在教学结束时,可以利用谈话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使学生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或是正确的操作步骤。也可以利用列表、板书提纲等方式进行。
例如:
学习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后,贾老师作如下总结:刚才我们已经学过三种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现在,你面前有一幅陌生的地图,怎样在图上辨别方向呢?首先,你应当仔细观察,看图上有没有经纬网或指向标;如果有,就用我们刚刚学过的方法直接判断;如果没有,就面向地图,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判断。你发现了吗?三种方法看上去不同,其实有联系,如果把指向标的北和经纬网的北极方向统通视为“上”,转动地图使它们置于你的“上”方,那么“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是通用的。所以我们说:“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是地图上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
这种总结的方式要以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深入了解做基础。才能用精练的语言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出要点。
二、比较分析
教师在安排新授课时,大都是按照教学知识系统纵向展开。如果我们在结束时,适当运用横向比较进行辨析,帮助学生认清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对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大有益处。
例如:
学生在学习“梯形认识”一课结束时,汪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横向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两种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
结束时除了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那些联系密切的新旧知识进行比较,以便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铺垫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用几课时讲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的情况。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不仅要考虑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还要考虑下一节、后几节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设计结束时,一定要认真研究怎样为下一节的教学活动作铺垫。
例如:
王老师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第一课时结束时,在黑板上出了两道题,让同学们去做。这两道题是:
①17×33+33×33=②101×99=
在做题过程中,王老师大部分同学都是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第①题,而第②题只有少数人想到乘法分配律,把101×99看成:(101+1)×99=100×99+1×99。王老师就让其中一个学生介绍他为什么这样想?这种作法有什么好处?接着王老师强调指出:“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这实际也是以后几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的结束,不仅为后几节留下了伏笔,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为学生发展智力提供了条件。
四、练习巩固
如果在学习的结尾一味由教师归纳,则不易引起学生重视,而且教师也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若在结束教学时教师出题让学生思考,不仅能够重新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而且能够起到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深化学生认识的作用。结束时的练习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突出综合性,并讲求变化。下面我们将练习巩固分为以下几种:
例如:
在讲完西汉兴盛这节课后,进行总结提问:“由于汉初贫困和吸取秦亡教训,统治者一方面,采取了休养生息这一国策,促使经济恢复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另一方面,又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使西汉达到鼎盛。那么,你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们纷纷议论,得出结论之一:国家的兴盛关键在于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
再引导提问:“为什么汉朝会出现兴盛景象?”
学生得出结论之二:刘邦、文帝、景帝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顺应民心,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的重大举措,使汉朝走向兴盛。
然后再问:“汉朝兴盛只是统治者的功劳吗?”
学生得出结论之三: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体内容有:人民推翻暴秦;推动统治者制定休养生息的国策;以辛勤劳动促进了经济发展;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等。
由此,在师生共议的基础上,教师只以寥寥数语便可对全课进行总结。可以说,结尾的总结性提问既呈现出全课的总体构思与精华所在,又对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作了探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五、首尾呼应
例如:
学习“日界线”时,李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当麦哲伦的水手们环球一周归来时,船上的日历是1522年9月6日星期四,而西班牙当地的日期却是1522年9月7日星期五,船上失去的一天哪儿去了?”课程即将结束时又提出这个问题请大家思考。学生们运用刚刚学到的关于日界线的知识,迅速答出:“当麦哲伦的水手们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时,日期应当增加一天,而水手们当时并不了解这一点,因而船上的日期比西班牙当地少一天。”这节课在学生成功的喜悦中圆满地结束。
相关推荐: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