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半年幼儿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能力》试题试卷及答案

时间:2017-06-10 08:45:17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15 幼儿园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2015年上半年幼儿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能力》试题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等活动中,创设或改变某种条件,以引起儿童心理的变化。这种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B.自然实验法
C.测验法D.实验室实验法
2.幼儿看见同伴欺负别人会生气,看见同伴帮助别人会赞同。这种体验是()
A.理智感B.道德感
C.美感D.自主感
3.幼儿如果能够认识到他们的性别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改变。说明他已经具有()的概念。
A.性别倾向性  B.性别差异性
C.性别独特性D.性别稳定性
4.让脸上抹有红点的婴儿站在镜子前,观察其行为表现,这个实验测试的是婴儿哪方面的发展()
A.自我意识B.防御意识
C.性别意识  D.道德意识
5.个体认识到他人的心理状态,并由此对其相应的行为做出因果性推测和解释的能力称为()
A.元认知 B.道德认知
C.心理理论D.认知理论
6.儿童早玩的游戏类型是()
A.练习性游戏B.规则游戏
C.象征性游戏D.建构游戏
7.实施幼儿园德育基本的途径是()
A.教学活动B.亲子活动
C.阅读活动D.一日生活
8.《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规定托幼园所的工作人员接受健康检查的频率是()
A.每月一次B.半年一次C.每年一次D.三年一次
9.从科学知识取向转向儿童经验取向的代表性教育著作是()
A.《理想国》 B.《爱弥儿》
C.《大教学论》D.《林哈德与葛笃德》
10.被黄蜂蛰伤后,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A.涂肥皂水B.用温水冲洗
C.涂食用醋D.冷敷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1.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2.简述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观察要点及其目的。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0分)
13.幼儿园为什么要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9分)应做哪些准备?(11分)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4.情境一:
一天晩上,莉莉和妈妈散步时,有下列对话:
妈妈:月亮在动还是不动?
莉莉:我们动它就动。
妈妈:是什么使它动起来的呢?
莉莉:是我们。
妈妈:我们怎么使它动起来的呢?
莉莉:我们走路的时候它自己就走了。
情境二:
在幼儿园教学区活动中,老师给莉莉出示两排一样多的纽扣,莉莉认为一一对应排列的两排一样多。当老师把下面一排聚拢时,她就认为两排不一样多了……
(1)莉莉的行为表明她处于思维发展的什么阶段?(2分)举例说明这个阶段思维的主要特征及表现。(12分)
(2)幼儿这种思维特征对幼儿园教师的保教活动有什么启示? (6分)
2015年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试题试卷(三)(共8页)— 21 —2015年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试题试卷(三)(共8页)— 22 —2015年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试题试卷(三)(共8页)— 23 —2015年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试题试卷(三)(共8页)— 24 —15.大班幼儿在玩积木时,出现了自发探究行为,其探究过程与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1图2

(1)图中的幼儿在搭建积木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4分)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能获得哪些学习经验?(10分)
(3)该游戏中的材料有什么特点?(3分)这些特点对幼儿的学习活动有什么影响?(3分)
五、活动设计题(本大题共30分)

16.某幼儿园的院子里有几种高大的树,也有一些比较低矮的灌木。请你结合院子里的这些资源,设计一个题为“幼儿园的树木”的中班主题活动方案(含3个子活动),要求写出总目标,每个子活动的名称、目的和主要环节。

2015年上半年幼儿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能力》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自然实验法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等正常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某些条件,来引起并研究幼儿心理变化的方法。
2.B【解析】道德感是因自己或别人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绪体验。小班的孩子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的,如知道打人、咬人是不好的。中班孩子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到了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好人与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感情。题干描述的情感体验是道德感。
3.D【解析】性别稳定性是指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儿童的性别稳定性一般在3~4岁的时候就出现了。
4.A【解析】测试婴儿的自我意识是否出现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视觉再认测试,研究者使用了一种叫作“镜像测验”的方法,巧妙地测量婴儿的自我认识。在该研究中,研究者选取了6个年龄组——9、12、15、18、21、24个月的婴儿,每组16人。他们先让妈妈们把婴儿抱到一面镜子前,观察婴儿的行为90秒钟。然后,在假装帮婴儿擦脸时,偷偷把红点画在婴儿的鼻子上,随后,再把婴儿抱到镜子面前观察90秒钟。
5.C【解析】心理理论是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如信念、愿望、意图、感知、知识、情绪、需要等)的认识,以及据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测试和解释的能力。对错误信念的理解是儿童拥有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
6.A【解析】感觉机能性游戏又称为练习性游戏或机械性游戏,它是幼儿发展中早出现的一种游戏形式,其动因来自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快感,由简单的重复运动所组成,如奔跑、跳跃、攀登、摇拨浪鼓、骑木马、敲打和摆弄物体等。
7.D【解析】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基本的途径,幼儿德育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
8.C【解析】《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规定,托幼机构在岗工作人员须按照《管理办法》规定的项目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9.B【解析】从科学知识取向转向儿童经验取向是现代儿童教育的立场,该立场在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中初露端倪,在卢梭的《爱弥儿》(1762年)中孕育成型并诞生,在杜威的教育学中发育成熟。
10.C【解析】一旦遭蜂蜇后,首先要找到并取出毒刺,然后在蜇伤处涂些液体。黄蜂毒液呈碱性,可在伤口涂食醋等弱酸性液体;蜜蜂的毒液呈酸性,可在伤口涂淡碱水、肥皂水等弱碱性液体,以达到减轻疼痛和消除水肿的目的。若蜇伤后还伴有中毒症状,应立即送医院。
二、简答题(答案要点)
11.(1)观察学习。①观察学习是指人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②观察学习的过程。班杜拉认为,新行为的习得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和动机作用四个具体过程。③强化的种类。强化有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之分。
(2)观察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体现。①攻击性;②亲社会行为。
(3)人、环境与行为的关系。班杜拉认为,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既存在着人影响自己命运的机会,也存在着对这种自我定向的限制。行为、个人认知因素、环境相互作用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人的个性的形成由这三种因素决定。
12.角色游戏是幼儿期典型、有特色的一种游戏。教师对于角色游戏的观察是多维度的,不同年龄班,角色游戏观察的观察要点和目的也不一样,具体表现为:
(1)小班观察要点:游戏内容是否重复操作、摆弄玩具、主题单一、情节简单。
目的:注意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会独立。这是角色游戏的初级水平。
(2)中班观察要点:游戏主题是否稳定,有没有与别人交往的愿望,是否具备交往的技能,发生纠纷的情节和原因。
目的:指导儿童学会并掌握交往技能和规范,促进儿童与同伴的交往,在游戏中解决简单的问题,引导幼儿分享游戏经验。这是角色游戏的中级水平。
(3)大班观察要点:游戏主题能否主动反映生活经验和人际关系,合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计划游戏,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
目的:培养儿童的独立性,鼓励儿童在游戏中的创造性。通过讲评让儿童相互学习,拓展思路,不断提高角色游戏水平。这也是角色游戏的高级水平。
三、论述题(答案要点)
13.(1)幼儿园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的原因:①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明显差异。②部分幼儿在缺乏准备的情况下,从幼儿园毕业进入小学。他们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立即感受到了从未经历过的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许多儿童的身心在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他们的认知兴趣迅速下降,自尊心、自信心不断地减弱。③幼儿园、学校和儿童家庭应该从各自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出发,开展一些适宜的活动,让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有良好的过渡。④做好三者之间的沟通配合,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活动,真正通过家园配合,帮助孩子完成人生中关键的过程。
(2)幼儿园为幼儿入小学做的准备:
①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②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主要包括:培养主动性;培养独立性;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③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幼儿园大致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
④加强幼儿园教师业务能力培养。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心理变化规律,采取因势利导的策略激发学习兴趣,及时发现幼儿表现出的不利于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习惯和行为,尽早给予矫正。幼儿园教师要准确把握小学初始阶段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在对幼儿拼音、识字、算数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方面,做到引导正确、规范。
⑤建立和健全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幼儿园教师应定期参观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活动,主动参与一年级教师的教研活动,并向小学一年级教师介绍幼儿园的教育方法,展示幼儿的学习水平,在教育工作上做到衔接;幼儿园教师还应带领幼儿参观小学,使幼儿了解小学生的一般情况,让幼儿参加小学生的某些活动,同小学生联欢,举办作品交流展览,以引起幼儿入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求学和效法小学生的愿望。
四、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4.(1)莉莉的行为表明她正处在思维发展的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根据皮亚杰的研究成果,表现为:思维具有不守恒性、具体形象性、刻板性和泛灵性;以自我为中心,只能从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不守恒性表现为两排相同数量的扣子,更改了排列方法,孩子会认为数量也发生了更改;具体形象性表现为孩子知道2个苹果加3个苹果是5个苹果,但不知道2+3=5,思维需要具体事物给予支持;刻板性表现为孩子知道2+3=5,但不知道3+2等于几;泛灵性表现在孩子认为娃娃、椅子都和自己一样是有生命、有思维的;以自我为中心只能从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表现在孩子认为月亮是跟着她在运动的。
(2)这种思维特征对幼儿园教师的保教活动的启示为:
①要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幼儿的表象,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感性经验,使幼儿能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
②幼儿园开展的活动要坚持直观性原则,在为幼儿提供活动时要尽可能具体、形象、直观化,重视教具的形象、生动性。
15.(1)图中幼儿在搭建积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缺乏合作的意识,不能进行分工协作与交流;积木频繁倒塌,只好重新再来一遍;在搭建积木的过程中,两边的积木难以达到平衡,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能够获得以下经验:
①有关几何体特征的学习经验。各种形状的积木就是各种形状的几何体。幼儿操作积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感知几何体特征的过程。幼儿在解决积木的匹配问题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比较各种不同几何体的异同,从而选择能表现建筑物特点或符合现实比例要求的积木。
②有关物体稳定支撑的学习经验。在积木游戏中,垂直堆高是幼儿早期就获得的基本的积木搭建方法,但是随着积木游戏技能的发展,幼儿开始追求堆高的高度、形式以及稳定性。于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顺其自然地进入到探究物体支撑规划的过程中。这种稳定支撑的学习经验对于幼儿空间思维的发展有深远意义。
③有关形状感知与理解的学习经验。积木本身就是一种低结构的材料,加之形状各异,大小不一,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操作空间。幼儿在搭积木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同样的积木数量不够用了。他们通常的解决方法就是用其他形状的积木代替,于是在代替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形状组合的新问题。
(3)游戏材料的特点为:体积较大,种类单一,数量丰富,功能较多。这些特点对幼儿学习活动的影响表现为:体积较大的材料,便于幼儿抓握,使幼儿更好地观察活动材料。种类单一的材料虽然可以提升幼儿的专注能力,但也容易让幼儿丧失游戏的乐趣。数量丰富,功能较多的材料能够调动幼儿的探索精神,帮助幼儿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和操作能力。
五、活动设计题(参考范文)
16.幼儿园的树木(中班)
主题活动总目标:
(1)引导幼儿愿意和树木做朋友,对幼儿园里的树木感兴趣;
(2)能够主动提出有关树的问题,并能与同伴积极讨论;
(3)感知大树的生长变化,简单了解树对人和环境的作用;
(4)能积极与同伴一起探究问题,在探究中获得经验,能够简单地记录;
(5)以树为主题进行美工创造,关注其色彩、形态等特征;
(6)感受幼儿园的美,激发爱树、爱幼儿园的感情,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主题活动一:树木的秘密(科学)
(一)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幼儿园中的树木,了解树与人类的关系;
(2)学习做简单的记录发现树木的不同特征;
(3)积极参与有关树木的探索活动,乐意与同伴交流分享有关树木的知识和经验。
(二)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引出主题
活动开始前,教师带领幼儿到院子去散步,在散步的过程中让幼儿观察身边高低不同、颜色各异的树,教师向幼儿讲解常绿树和落叶树,从而引出本次活动内容。
2.认识常绿树和落叶树
(1)教师通过多种角度教会幼儿区分两种树的特征(大小、厚薄、形状)。
(2)教师小结:常绿树的叶子是硬硬的、光滑的、厚厚的、有水分的;表面有蜡质。落叶树的叶子是软软的、粗糙的、薄薄的、没有水分的。
3.学习树的年轮
在掌握常绿树和落叶树的知识后,教师引导幼儿学习树的年轮,并教数树的年轮方法,幼儿学会后,将幼儿分组,分发记录卡片,让幼儿在园中数数树的年龄,并记录下来。
4.游戏结束
(1)带领幼儿玩“树叶找家”的游戏。教师分发树叶,让幼儿把树叶贴到相对应的树上,并找出幼儿园中哪些是常绿树哪些是落叶树。
(2)让幼儿交流大树的秘密有哪些,通过本次活动学到了什么?教师总结树与人的关系。
主题活动二:树的想象(美术)
(一)活动目的
(1)能自主选择各种材料,对不同的“树”进行装饰;
(2)大胆运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出大树;
(3)养成正确使用、有序收放材料的习惯。
(二)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活动开始,教师组织小朋友们坐好之后提问小朋友们知道哪些大树。它们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谈话引发幼儿回忆,通过幼儿描述和教师总结,引出本次活动内容,运用自己的想象,描绘出我们身边的树木。
2.讲解示范,掌握绘画方法
(1)教师出示范画,提问幼儿画上都有什么,教师告诉幼儿画上的树是我们幼儿园里的树。
(2)教师示范作画,在示范的过程中,依次说出描画、吹画、点画的方法,引导幼儿注意画面布局。并带领幼儿观察绘画用材,进一步了解不同绘画材料的使用方法。重点讲解吹画、点画的注意事项。
3.幼儿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1)教师交代要求,要画出小朋友们在生活中看到过的树,要画得尽量大,布局合理,幼儿开始作画,鼓励幼儿大胆选用自己喜欢的颜色作画。
(2)教师巡回指导,对绘画能力较弱的幼儿适时地予以帮助,对想象力丰富的幼儿,教师要注意保护其创造力,适时予以表扬。
4.讲评作品,结束活动
教师提醒先画好的幼儿写好名字,将作品贴在展板上。引导幼儿互相欣赏,用贴五角星的方法选出“你喜欢的树”。请幼儿说说喜欢的理由,并请其他幼儿提出意见。
主题活动三:和大树做朋友(社会)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树朋友”的活动,体验合作的乐趣;
(2)知道关心幼儿园里的树木,关注周围的环境;
(3)能用完整的语句表达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活动过程
1.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活动开始,教师播放和树木有关的视频,将幼儿的注意吸引到活动中来。并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树是人类的好朋友?树木对人类有哪些帮助?
(2)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引出本次活动的内容。
2.教师出示与环境相关的树的图片,让幼儿认识到树的作用
通过观察图片,教师为幼儿讲解树的作用(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温)。通过这一形式,弥补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通过真实、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树木与自然及人类的关系,从而让幼儿感受到爱护树木,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3.学植树
教师告诉幼儿,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结合植树节,幼儿自选材料,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建构“森林”,通过这一环节来表达自己对树木的认识和爱护。教师始终参与幼儿活动,及时地引导、帮助。
4.活动结束
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树木,在幼儿园的大树旁,让幼儿把自己想象成小树苗,教师带领幼儿载歌载舞,让幼儿爱护树木、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进一步提高。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